男女圈 减肥科普 天下第一 清静,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 清静,天下第一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天下第一 清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天下第一 清静以及天下第一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从老子故里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回来,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老子的文章。前些日子跟朋友聊起,一位朋友笑言,给老子低调而贴切的一句评价就是:老子天下第一!这虽是调侃之言,但却并未言过其实。

2、老子到底有多伟大呢?举个例吧,孔子是举世闻名的圣人,儒家鼻祖,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者。华夏两千余年来一直尊其为第一圣人,历代君王也都是顶礼膜拜的。但孔子见过老子后,却整整三天说不出话来,弟子子贡很纳闷,请教孔子是何原因。孔子说:“如果有人的思想像飞鸟一样迅捷放达,我可以用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如果有人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以用猎犬追逐它;如果有人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捕捉他。然而如果有人的思想像龙一样,腾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境,无影无形,我就无法追逐和捕捉他了。老子的思想就像遨游在太虚中的神龙,我无法看清,更无法行动,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

3、据说孔子识人术和读心术非常厉害,然而他在老子面前却毫无用武之地,不但弄不明白老子到底是人是神,而且连自己也被弄得心神不宁。

4、孔子有一次拜访老子,老子正在晾头发。孔子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只见老子披散着长发,迎风而立,双目似闭非闭,脸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非醒。微风轻扫落叶拂面而过,浑然无觉。整个人就像一株枯树一样挺立在那儿,与身边自然景物混然一体。老子“形如枯木”的状态,正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形如槁木,敛生机毫不外露;心如死灰,控心神严不外泄。使人无迹可循,无物可凭,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境界。一个人用无为的方法处世行事,动机、经历、态度一概不显,又如何去判断和识别这个人呢?因此,孔子的识人术完全失效了。

5、尼采说,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老子收敛精神不形于外,所以能“无为”而顺应自然天道,进入万物本源的道境;斗鸡因为收敛精神而不外露,所以能让其他骄横的斗鸡惶恐,恰如孔子见到老子一样的道理。老子由此告诫孔子道:“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6、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虽仅仅五千言,却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道理、大智慧,至今仍无人能超越。有人戏言,儒家的终极境界是至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而至圣的境界只是佛家刚入门的阶段,只是进入禅门的基础;佛家的终极境界是了生死。了,就是明白,解脱。意思就是从生命的生老病死等各种烦恼和困惑中解脱,明白生命活动的过程、规律以及根源。脱离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的牵引控制,获得生命的清净、智慧、平等和自在的本来,也就是成佛。通过闻慧、思慧、修慧,到达无修无证不生不死的境界(并非是肉身不生不灭);而老子提倡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返朴归真”的深邃内涵,从而通过高度的“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法乎天的至境。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儒家人通过自我修身拼命想入世“立功、立德、立言”,佛家人在世间已多少个轮回在历练和体验了,而此时老子却早已骑青牛过函谷关飘然出世了。说直白点,也就是说儒家的终点是佛家的起点,佛家的极致只是道家的基础而已。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的超前知识理论,又是从哪里得到依据的呢?

7、老子的智慧和学问是以天地自然为师,经老子长期观察、总结、提炼和开创而来的。普通人学习知识时,需要认真读文章,需要老师反复言传身授,方有所得。而有悟性和灵性的人,读文观物的时候,常常就会触类旁通,有所领悟,引起内心的共鸣共振。其实天地、自然又何尝不能言传身授、作文作画?这天籁地籁之音声,就是天地之所言;日月山川之运行,就是自然之所行;鸟兽鱼虫、山水林木、四季轮换、雨雪风霜,就是天地、自然之所书。“一切教育中,以自我教育为最高境界”,这是我从小学时就非常推崇的一句至理名言。如果我们能与天地、自然产生共振、共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最博学,最智慧的老师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能学习积累的,只是知识而已。书籍、资料都可以存储进电脑,但电脑却不会创新,因为电脑不具备智慧和人性。知识,靠学习可以积累;而开创,却需要人性和智慧为基础,更需要灵性和悟性的机缘结合。有知识不代表有智慧,知见障也是一种愚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诚哉斯言!

8、有人认为《道德经》来源于《易经》,这是相当荒谬的。《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总纲,涵盖了宇宙如何形成、万物如何发展和运行的内在自然规律。治国之道、用兵之妙、教育之本、经济之源和艺术、技术、管理等诸多范畴,乃至个人修身、养性,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说:老子的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而《易经》是在儒家作《易传》之后,才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据传《易传》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作,能写《易传》说明孔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窥得天道的,将人性和世事整的那么透彻的人,自然不会那么简单。但孔子是晚于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么有机会去学习《易经》的哲学思想呢?反倒是孔子自己,有过几次问道于老子的经历。

9、《易经》虽早于《道德经》,但《道德经》全文只有一处提到“阴阳”,通篇没有提到过《易经》。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阴阳乾坤之内,而是在讲“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并非那“一阴一阳”之小道。按今人所说,《道德经》和《易经》都是在讲天地之道,宇宙规律。但《道德经》所讲的天地之道,上能治国安民,下能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经济民生,甚至宗教、艺术都无所不包。反观《易经》,无论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还是从它的理论本身来看,并不具备这么大的体量。《道德经》在八十年代全球销量第一,超越《圣经》。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奇书,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想象得到老子这个人是多么的智慧。老子把这个世界看得那么通透,而他只用了短短五千言,就将这个奇妙且复杂的世界的本质描述得淋漓尽致、清楚明白。本质的东西本来就是非常简洁的,正如老子所言“大道至简”。在看《道德经》之前,我对老子的印象一直是在孩提时代幼稚的“太上老君”的神话传说中,在理解了《道德经》之后才明白,原来道教还有如此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受用无穷。这才是真正的东方哲学,也是中国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源。

10、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倡导无为和顺其自然,原本并未想留经传世的,《道德经》是老子出函谷关时被尹喜逼着写的。尹喜也算是一位奇人了,他为函谷关关令时见东方有紫气西迈,知有圣人将至。不久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尹喜迎入官舍,北面师事之。于是老子这位高人透露了大道的冰山一角,留五千言授于尹喜,然后独自西行,不知所终。尹喜潜心研读老子所授五千言,渐解其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后世名人高士推崇。《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载,尹喜因得老子五千言,勤加研习,终成正果,得道成仙后在道教中地位尊崇,常配祀于老子侧。元代罗霆震《尹仙岩》诗曰:“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己是天崖。”老子大道之玄妙,由此可见一斑。

11、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正是因为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符合封建王朝的既得利益,被当权者用以作为愚民的最佳手段。孟子则说:“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信是义的一部分,尊的是信义,而不是信本身。如果有一天信违背了义,那就不应守信。所以说,儒家的很多道理也是自相矛盾和混乱的,至少是有局限性的。而老子推崇的境界要高远得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一个递减无奈的排序。老子否定了名言,否定异化了的仁义,否定异化了的生活注释。在深层的意义上去探讨人应该如何生存,奠定了天道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天道,应是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而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当我们被生活、价值、评价、道德等一系列的表面仁义因素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当被他人简单粗暴地评价或者算计的时候,老子总是站在我们的身旁,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当我们被各种外在的评价和规训搞得不辨东西南北、无所适从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何为真正的自由,为我们点亮迷途,给我们生活以外的一条道路,一条简朴而真实的捷径,自由和轻松地达到我们想要的境界。前段时间看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觉得维持人基本生活所需,维持精神的自由,其实是很容易的事。特别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生活更不应该如此沉重才对啊,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更需要老子的智慧来指引才行呢?

12、黑格尔是西方著名的学者,看完老子的书后惊叹不已,看完孔子的书后则很失望。他觉得孔子的思想太简单了,属于常识性的东西。他认为孔子只是一个世俗的智者,《论语》里讲的那些道理,只是一些稀松平常的道德训教,其它民族也有,甚至可能更好。黑格尔认为,孔子长于务实,但却拙于思辨。孔子思想虽然在中国备受推崇,也影响过莱布尼茨等一代德国哲人,但终究“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称不上是伟大的哲学家。智者和大家之间的距离,是不可以道里计的。孔子哲学不过是一种“道德哲学”,是一种“常识道德”,人们可以按其循规蹈矩地生活,但不可能获得什么特殊或新鲜的东西。黑格尔称赞老子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认为老子的道文化是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世界管理理念,人类现在所传播的正是这个理念和具体的做法,让每个接触这个理念的人心里都充满希望,充满阳光,更加热情幸福、合乎自然地去生活。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顺应天地、道法自然是人类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居然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传授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13、人类的行动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强大吗?人类个体的实践能比得上天地万物的运作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吗?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老子所谓“天之道,繟然而善谋”。“繟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间,但却没有人能谋算得过它。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数据库,只要掌握了开启它的途径,就能从中得到无穷的知识,领悟到无尽的智慧。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正是为此。世人以智为尚,尚贤就是尚智,有智者称为贤,无智者称谓愚。这是世人的心智,但不是圣人的心智。世人修智,圣人修明。所以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世人修力,圣人修刚。世人修富,圣人修知足。世人修利,圣人修用。世人修而不行,圣人修行合一。世人以逆旅为家,圣人以究竟地为所。世人以肉身呼吸为寿,圣人以死而不亡为寿。老子否定把肉体长生作为修道的目的,甚至否定肉体长生不死的可能性,修道的成就主要是心灵世界的。世人修智决断人间一切是非,圣人修明照破旷劫黑暗,这就是圣人与俗人的根本区别。自知者明,宇宙中最大的光明来自于自知的心。认识自己比认识宇宙更难。这一观点和佛家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各自的表述不同,受者理解起来就有难易之分了。慧能大师说:“识自本心,见之本性。”禅道本一理,异曲同工,都是为最上乘者说。自知者明是道法自然的深度解读,道法自然就是引导世人认识那个“自然”,也就是那个“本来面目”。此番功夫人人羡慕,但不经苦行修炼,终不可得;没有独立的思辨力,亦不可得。

14、《道德经》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黑白、阴阳、生死、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难易、进退、有无、轻重、虚实、曲直、静躁、强弱、刚柔等都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失去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便没有了参照,亦不复存在。老子体察到事物的矛盾会相互转化,“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是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老子思想最为特殊的地方,就是他打破了常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梦幻。所谓正言若反,反言若正,即从应该中看出不应该,从不应该中看出应该。因此老子一语道破天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当我们被语言和概念塑造的意义世界所包围的时候,老子敏锐地看到了这个意义世界的本质,指出人的本真状态应该是怎样的。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谓“无为”,并非不为,是指“不妄为”,核心意义却仍是让人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去进步,减少欲望,避免纷争,不要节外生枝。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老子并没有畏难的思想,而非普通人理解的消极和不作为。

15、在佛教中,佛祖的形象是至善至美,万人敬仰的;就连刚摸着门道欲入世有所为的儒家圣人亦然。而老子却完全不同,他既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丝毫看低自己,而是可上可下。“和其光,同其尘”,上可与日月争辉,下可与尘埃为伍,这就是真实的老子。“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他并没有怀才不遇的困惑,你不知我,那是你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从不故弄玄虚,他一直在强调我的意思很简单,也很容易实行,只不过人们想的太复杂了,总想走捷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其实老子在第一章就已经清楚明白地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可以站在圈外,坐观垂钓;也可进入圈内,体味红尘如梦。这圈里,圈外,不过都是“道”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世人皆以为《道德经》是求名求利之捷径,殊不知老子一早就告诫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言虽简,意甚赅,此皆是世间至理。要想真正知道老子的伟大,只有自己到了老子那个境界,或者接近那个境界,才能完全理解。

16、宋代是非常崇道的,于是老子便得到了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的殊荣。再后来,西方译出《道德经》英文本,老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清未思想家魏源则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威尔·杜兰更是给了至高无上的评价:“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在探寻人类终极文明的道路上,总有极少人聪慧出众而先窥得门径,这部分人要么成为引领文明、探寻真知的智者或圣者;要么会对仍未摸着门径的人为所欲为。值得庆幸的是,老子是真正难得的智者和圣者,“功成弗居”,默默做了我们文明的缔造者和引领者,默默地引导我们认识这个自然和驾驭自然,而非象其他教派一样,以唯一真神的名义去奴役其他人。“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7、老子,真大智者也;老子,真隐君子也!

关于本次天下第一 清静和天下第一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女圈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nq9.com/933729.html

作者: AA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